沈哲平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披雪的折桂桥


  良渚港初秋晨景


(记者 徐媛) 78岁的沈哲平坐在塞满摄影集的书房里。书房的电脑开着,里面存储了他39年来所拍摄的上千张有关良渚一带的风物照片。晨间的日光透过窗户氤氲进来,老式的风扇在书房一角吱吱作响。沈哲平从照片里选出几张满意的,向记者讲述起停留在这些照片和他记忆里的故事。 

2008年2月2日下午,良渚港刚经历了一场大雪。刚从良渚职高(原余杭市农业技术中学)数学老师一职上退休的沈哲平,这年61岁。除了教学,他酷爱摄影。这天,他像往常一样,背着尼康单反相机,在雪后的良渚老街一带溜达观光。当他走到良渚港南岸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 

瑞雪初霁,始于宋代的百年石桥——折桂桥此时银装素裹,宛如披上了一袭洁白的绒毯。桥面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斑驳神秘,历经风雨侵蚀的痕迹若隐若现。雪花堆积在桥石的缝隙和凹凸之处,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上刚好有两个穿着一红一黑羽绒服的人踏阶而上。

沈哲平赶紧举起胸前的相机,拍下了眼前这一画面。 

“当时,我把镜头聚焦桥洞,拍的时候速度慢一点,这样可以虚化人物,更添美感。”沈哲平满意地看着电脑上的折桂桥照片,对记者说。

时间再到2018年2月13日,转眼就是十年后,这年沈哲平71岁。早上7点,起早遛弯的他又走过良渚港上的折桂桥。这次没有雪,没有行人,他也没有准备相机。然而走到拱桥最高处时,沈哲平抬眼一看,却看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具象画卷。

此时,桥两岸的风光正在晨曦中慢慢显露,良渚水乡的独特风貌在这个角度下展露无遗。从近到远,楼房大大小小矗立在两岸。晨光初照,将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辉。在这柔和的光线中,楼房、岸沿都在清澈的河水里呈现出一比一的倒影,虚幻而又真实。还有数十年树龄的老树伸出光秃秃的黑枝桠,也要在这画面里争一份俏。

“我马上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桥对岸民房林立,远处太阳初升,桥下河水潺潺,从这个角度看去,水乡良渚的风貌就很具象化了。”沈哲平笑着说。

时间再来到2022年9月8日,这年沈哲平75岁。习惯晨起溜达的他又一次走到了折桂桥附近。这次,他要从北岸走到南岸,正准备迎台阶上桥时,沈哲平突然捕捉到了初秋清晨里折桂桥的另一番景致。

眼前的百年古桥,此时透露出斑驳而浓厚的岁月痕迹。桥面上,一道道裂纹如同历史的刻痕,记载着过往的沉重与沧桑。这些裂痕,有的宽若掌纹,有的细如发丝,相互交织。石阶上,青苔随处可见,顽强地在石缝间扎根生长。桥栏上,野生绿植缠绕其上,或攀爬于栏杆之上,或垂挂于桥身之侧,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历史的遗迹。

“当时我拿出单反相机拍下来这一幕。这些裂痕、青苔都是古桥岁月的见证。”沈哲平说。

除了折桂桥一带,沈哲平在过去的39年里还拍摄了良渚老街、良渚生态、良渚风物以及在良渚举办的各种大小活动,累计有上万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他只保留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的存储在电脑里,有的打印出来收集在摄影集中。另外,书房内所藏的摄影集还有30余本。沈哲平拍摄的中国福利彩票网良渚风光的照片,有不少分别被刊登在区县、市级、省级媒体,甚至《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等国家级媒体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现在良渚港一带正在进行重建,未来会改造成什么样,我充满了期待。”沈哲平在晨光中笑着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