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文) 线上动态监测4.5万余人,线下探访1万多人次,排摸评估需求1.7万多个,确定帮扶需求对象1.33万人次……如何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今年以来,余杭区作为全省试点着力探索建设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体系,落实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和动态监测机制,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帮扶需求。

聋哑人姚师傅依靠修鞋手艺维生,常年推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良渚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摊一具”关怀计划:在幸福良渚邻里荟争取到一个固定修鞋摊位,让他告别风吹日晒;联系五金市场定制了带滚轮的专业工具箱,让工具收纳既安全又便捷;同时发动社区群、业主群广泛宣传,让中国福利彩票网居民知道这位手艺精湛的“无声匠人”。

为切实提升救助服务工作的精准度与有效性,余杭区聚焦低保、低边、低收入家庭等,建立了一个多维评估体系、一张“分类需求”清单、一个“需求帮扶”反馈的“三个一”困难群众需求服务评估体系。

比如,通过线上大数据和线下“铁脚板”排摸,运用低收入监测、系统预警信息、日常探访、入户调查、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全方位评估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动态跟进、按需服务;依托助联体服务线上线下平台,根据帮扶服务意向,运用助联体线上智慧场景匹配链接资源,利用已有项目,精准迅速达成需求帮扶服务等。

“我们建立了以困难群众核心需求为起点的帮扶坐标,进一步健全动态监测常态化管理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帮扶机制,打造‘余你共富’‘余善同行’救助慈善暖心服务品牌,解决了‘该帮谁’‘谁来帮’‘帮什么’等问题。”区民政局社会救济科科长高艳萍介绍说。

今年以来,全区开展帮扶项目70多个,参与服务社会力量近50家,梳理全区政府政策清单72项,开展救助申请代办服务1000多人次,送达幸福清单1.6万余人次,同时持续畅通助联体、社会力量、慈善组织等信息共享,不断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帮扶水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