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媛 陈玮铭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如何既让观众看清遗址的面貌,又能保护好潮湿环境下裸露的土遗址本体,让良渚古城遗址走向下一个五千年?

在良渚古城遗址监测中心,有这样一群“文物医生”,他们的工作就是专门给良渚古城遗址这个五千多岁的“老人”看病。

玻璃罩子里做“护肤”

高湿环境下对抗土壤破坏者

上午10时,空气中已经蒸腾起热气。在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展示区,良渚古城遗址监测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和团队成员忙碌起来,他们穿上“良渚文保”的白大褂,戴上口罩、手套,拿起各种特殊“工具”,进入玻璃罩子里面的水坝遗址保护区。

“这里是高湿环境,现在37℃左右的天气,人只要进来几分钟,就会闷到全身被汗浸湿。”高海彦说,高湿环境虽能让草裹泥痕迹更显色并防止遗址表面产生裂隙,方便观众读懂良渚先民治水营城的智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苔藓和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怎么才能既确保老虎岭遗址剖面草裹泥痕迹显色、防止裂隙产生,又能抑制苔藓、霉菌生长就成了保护难题。

队员们一边测量记录土遗址剖面霉菌和苔藓的生长情况,一边使用喷壶往遗址剖面上喷洒可抑制苔藓和霉菌的纯天然植物精油,对着“病症”处喷洒起来,给5000年前的土遗址做起了细致的“护肤”。

“这款精油原来能管用七个月到一年,但是试用两年多后,苔藓对它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现在只有四五个月的效力。”高海彦补充道,目前团队正在优化配方,研发新款植物精油。

“那里长了一株绿植,我们要去剪下来。”顺着高海彦手指的方向,队员小心翼翼地爬上遗址回填区顶部,剪下这位“入侵者”,准备带回去研究分析。

“植物生长对土遗址的破坏性很强,不但会对遗址产生根劈破坏,根系生长释放的酸性物质也会对土壤有腐蚀性,我们需要经常清理,但正是因为有植物和苔藓的生长,也能看出5000年的土遗址是‘活’的、会‘呼吸’的。我们保护她,就要像呵护自己的皮肤一样,不是说完全隔绝她与外界的交互,而是要营造适宜她皮肤的小环境以延缓她的衰老。”高海彦说。

从精油到纳米粒子

“疗法”在进化

忙完遗址现场的“望闻问切”工作,高海彦和队员们回到实验室为土遗址“对症下药”。

作为全国首个针对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相当于一座专业化土遗址诊疗中心。在生物实验室内,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一排乳白色试剂,这些是团队正在研发的无机纳米抑菌粒子材料。“为解决当前‘1.0版本’植物精油在应用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我们开发了以无机纳米粒子为基础的‘2.0版本’抑菌材料。”植物精油项目的主要研发参与人员王鑫表示,“与植物精油不同,此类纳米粒子通过催化氧化机制实现持续抑菌,具有更稳定、持久的抗菌效果,预计有效使用期限可达2至3年甚至更长。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前期阶段,计划于明年开展现场试验。”

  在高海彦看来,保护遗址就像治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症状’,要开不同的‘方子’。我们想治的是没有发生的‘病’,就是预防性保护。”团队在“治病”过程中寻找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潮湿环境的土遗址保护规范性操作流程。“通过对良渚的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研究,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来一些小经验、日常性成果,希望能为同类型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我们团队2022年成立,基本上都是‘90后’,最小的是98年的。”高海彦笑着介绍,队员专业涵盖文物保护、岩土工程、化学生物和考古学,“文物保护是多学科交叉的活儿,我们的实验室涉及的学科非常多,物理、化学、水文、地质、生物、大数据……可以说各个学科在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中都有用武之地。我们这些‘i人’正适合沉下心做研究。”高海彦笑着说。

随着第三届良渚论坛临近,高海彦和团队充满期待。“通过良渚论坛,能让我们清楚看到各个文明的价值,也更容易找到保护遗产的共识。”高海彦说,他们希望借着论坛,让良渚遗址的保护经验被中国福利彩票网人了解,“要是能给其他有类似需求的遗址保护提供点思路,就太好了。同时也盼着能从其他文明的遗产保护工作里学经验,一起把世界文化遗产好好传承下去,让良渚古城遗址能走向下一个五千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