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文 通讯员 白晨阳) 城址与大遗址镌刻着人类文明基因,也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引擎。昨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来自全球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成果以及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新探索、新经验。
“城址考古的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我们正确理解、处理人地关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包括经验和教训。”北京大学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在致辞中表示,现代社会发展如何与遗产地的保护相协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遗产有效保护的基础,也是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重要保障。大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正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上午的主旨发言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良渚古城、斗山遗址、特奥蒂瓦坎古城等城址考古的成果。
“斗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润垦带来了今年江苏省无锡斗山遗址的发掘情况及马家浜文化城址勘探发掘成果。从初步认识来看,斗山史前城址依山而建、内外壕形制、墙体局部包裹石块等筑城理念,为理解良渚古城的营造提供了比较合理的历史渊源依据。斗山史前城址的确认,也为探索区域文明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分享的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证明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不仅在长江下游有坚实证据,在黄土高原地区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了对二里头文化的相关研究,为与会嘉宾带来了理解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的关键切入点。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及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导师、高级研究员暨客座教授弗朗西斯卡·福尔米南聚焦古城区等大型社会组织与女性生活的关系,评估女性对古代社会及群落的影响。
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也是本次分论坛的重要议题。“良渚现在进入到后申遗时代,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在与国际接轨的遗产保护理念框架下,把良渚保护好。第二,遗产应该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遗产应该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引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遗产也是一种构建未来的力量,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去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授牌的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在余杭区揭牌,为促进良渚和国际知名考古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提供了平台。本次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公布了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全球考古研究合作项目征集方案,诚挚邀请世界各国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携手合作,致力于良渚遗址多学科研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