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通讯员 沈宇皓) 昨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举办。

主旨发言环节,中外嘉宾、专家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等前沿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上半场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来,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同,彰显了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公约精神,我国将继续全面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擦亮世界文化遗产新理念;国际文物修复保护研究中心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主管赵裕眕围绕全球遗产保护工作指南进行分享,她说,“保护世界遗产并非单枪匹马的事情,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充分意识到简单行动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实现世界遗产的成功保护。”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则介绍了该协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他强调,ICOMOS60年行动启示我们,要不断修订和改进适用于各项文化遗产的标准和技术,借助遗产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下半场中,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馆员黄滋阐述了良渚古城遗址等考古遗址价值展示阐释实践,沙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阿卜杜阿齐兹·阿勒穆萨拉姆则分享了沙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现场,还举行了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为题的专题发言环节。

参加论坛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遗产研究院展览部主任泽克拉亚特?马图格说,“此次论坛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非凡。当今世界,需要有人去关注和守护文化遗产,以防止人们丢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当前的挑战在于应将遗产视为全人类共同财富,而真正的难题,是要超越国家界限,找到跨国界的历史关联与文化联结,并围绕这些联结构建关系。”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蒂姆·温特认为:“当下的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国家视角’,更要看到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普世价值。这种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真正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会场上,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主题展览也亮点频出,不仅集中展现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内涵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与展望,也呈现了多个省(直辖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让参观者亲身触摸文明传承的历史与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