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东塘小学美术教室里,满是陶泥的清香。同学们围坐在课桌旁,握着陶泥反复揉、捏、压、刻,原本不起眼的陶泥块渐渐有了模样,一只只灵动可爱的良渚玉鸟慢慢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每只玉鸟的背面都被孩子们细心地点上了盲文,有“美好”“智慧”“自由”等祝福词。
据悉,这些玉鸟泥塑将通过良渚博物院“寻找文明之光”计划被送往盲校。
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通讯员 沈宇皓) “先把陶泥压扁,在上面画好想要的图形,再用镊子把多余部分去掉,就能出雏形了。”六年级同学马欣然介绍,“还要捏出嘴和翅尖,再刻上花纹,这样的玉鸟就更特别了。”
东塘小学美术老师朱青透露,该校美术社团制作了200多只玉鸟泥塑。“盲校孩子创作版画需要触摸具体形象获取灵感,这些玉鸟的外形和肌理能帮助他们拓展创作思路。”
记者在该校文化展厅内看到,孩子们制作的玉鸟泥塑整齐排列,拼成了一面墙,有的玉鸟翅膀上刻着螺旋纹,有的肚子上印着小圆点,每一只都藏着孩子们对良渚文化的理解。另一侧是良渚主题作品展,印刻版画、Q版漫画勾勒出古老文明的鲜活模样。
“比起单纯讲解,亲手参与创作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家乡文化的厚重。”东塘小学校长骆剑强告诉记者,学校不仅用美术表现良渚文化,更引导孩子探究背后的先民智慧、玉文化等内涵。跨学科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这正是良渚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生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