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水润,滋养一方土地;仓前风起,吹动青春梦想。随着苕溪乡村文化风情带建设项目的推进,这片土地处处涌动着机遇。一群满怀热忱的青年,将智慧的星火带回田野,将创新的种子播撒乡间,他们用创业实践激活乡土资源,用奋斗身影点亮乡村未来,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鲜活力量。
在仓前街道永乐村,土桥湾18号的两幢农居房正经历着一场蜕变。机器作业声中,一个名为“Seeker溪客”的乡村综合体轮廓初现,不久后将揭开面纱。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是从互联网从业者转型乡村创业者的张畏。
仓前街道微融媒体中心 方星雨 记者 诸飞扬
缘起于一个笃定的念头
张畏曾在英国肯特大学深造,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一家外企上市公司,在互联网行业深耕6年。
不过,在他的内心,始终萦绕着一份对乡土的情怀。今年年初,在仓前国际街区会客厅,听说苕溪沿线计划改建农居房打造文旅项目。“就是它了!”这个念头在张畏心里瞬间笃定。
选中这个地方,张畏做足了功课:离仓前核心区域仅十来分钟车程,一边是田野,远处可见“金手指”、杭州西站等城市天际线;另一边是苕溪,周末满是骑行队伍;正前方是闲置的宣杭老铁路,在建文旅打卡站台,未来会有绿皮火车供游客打卡,再远便是高铁线。
张畏敏锐地发现了需求缺口:“来的人多,却没处歇脚,年轻消费群体潜力大。”
“Seeker溪客”的探索与归属
经过半年的打磨,“Seeker 溪客”项目应运而生。“Seeker是探索者的意思,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年轻人探索自我的空间,成为一个‘乡村青年社区’;‘溪客’是指苕溪边的客人,也谐音‘稀客’,来者皆珍贵。”张畏解释项目名的深意。
将蓝图落地变成现实,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在张畏看来,最大的难点在于工作的千头万绪。“过去的工作模式相对标准化,现在要协调多方、统筹各类繁杂事务,中间必然需要一个磨合与适应的阶段。”他笑着解释道。
尽管每天都要奔波在土建、装修等事务中,但张畏坦言,在创业过程中感受到了比以前更充实的体验。
这个近千平方米的空间被赋予丰富内涵:三层蓝白瓷砖农居房改造成餐厅,一层设半开放厨房,二三层为用餐包厢;隔壁四层农居房,一层建非遗与摄影工作室,二三层做青旅;房前设有外摆区,包括用餐区、日咖夜酒区和亲水平台区,可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两幢房旁将打造“花菜共生”的花园菜地。
构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
谈及年轻人赋能乡村振兴、入乡创业,张畏充满热情。他认为,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帮扶入乡创业者,而年轻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强,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进而带动周边经济。
在张畏的规划中,“Seeker 溪客”的赋能方式是多元的:一方面,通过餐饮与空间运营,为乡村注入消费场景和经营活力;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吸引年轻人来组织文化活动、开展团队建设、分享创业构想,成为思想碰撞与创意落地的交汇点。
苕溪的水是有记忆的,它串联起古老的良渚文明与崭新的科技之城。张畏和家人在这里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他让妻子和孩子一同搬到村里生活,让拥有30多年餐饮经验的父母来此尝试家庭厨房菜品开发。
这份沉淀下来的生活理念也凝结在项目中。在设计过程中,张畏特意留了一扇充满巧思的“意象之窗”,透过这扇窗向外望,远方是在建的高楼,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近处是静默生长的稻田,待到稻穗成熟时,涌动的金黄向天际蔓延,就像未来也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