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超 景宇 通讯员 葛煜) Rokid与高德地图日前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首个全场景智能眼镜导航应用。此次合作深度融合了Rokid的AI+AR能力与高德地图的空间智能,通过“语音+视觉+环境感知”多维交互重构导航体验,树立智能眼镜在出行领域的应用新标杆。
日前,在Rokid Glasses产品开放日上,Rokid创始人祝铭明透露,过去三个月以来,公司旗下带显示的AI眼镜全球订单已超25万台,年内有望全部交付。“过去三个月,我们只专注做一件事,就是把产品打磨到90分。”祝铭明说。
90分的底气,源自Rokid团队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音质要做到“耳朵一听就知好坏”;续航需支撑7小时;重量被压缩至49克,与普通眼镜相差无几……
在Rokid与高德地图的合作中,用户可通过语音直接与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进行交互,轻松切换步行、骑行、驾车三种导航模式,在导航过程中也能实现模式的无缝切换。
以骑行模式为例,Rokid Glasses不仅能帮助骑行者提前知晓红绿灯信息,还能实时监测后方来车情况,保障骑行安全。若骑行途中想顺路买奶茶,只需语音添加途经点,还能询问剩余到达时间。在步行模式下,Rokid Glasses还可根据用户饮食喜好推荐沿途餐厅。
除了导航服务,Rokid与高德地图还计划将生活服务、文旅景区等内容融入Rokid Glasses。例如,在生活服务方面,用户可通过智能眼镜获取周边商家优惠信息、生活服务等;在文旅景区,智能眼镜可为游客提供景区导览、历史文化讲解等服务。
“这次合作将Rokid的技术优势与高德地图的强大导航能力相结合,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眼镜导航体验。”祝铭明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融合,更是对智能出行方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今年2月,Rokid Glasses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以“眼镜提词器”身份亮相火遍全网。彼时,祝铭明佩戴着它在大会上表示,“我的发言稿都在我的眼镜里,只需要通过手上的戒指就能完成翻页,轻松操纵”,由此引发众多主流媒体转载与网友讨论。
Rokid Glasses于去年11月正式发布,搭载阿里通义AI,售价2499元。其外观接近于普通眼镜,集成了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清言、纳米搜索等大模型,支持实时翻译、物体识别、导航及消息提醒、随手拍照查看、声纹支付等功能。
“为了平衡功能和佩戴舒适度,我们打了100多版设计,甚至重新分配了镜架重心,只为让鼻梁少受一点压力。”Rokid硬件产品经理陈超坦言道。
值得一提的是,Rokid Glasses不仅面向商业化落地场景,还瞄准视障群体的需求。“Rokid Glasses内置1200万像素高分辨率摄像头,搭配AI算法,能实时捕捉环境信息,转化为语音反馈。”祝铭明介绍,“无论是识别货架上的商品标签、指引盲道方向,还是在陌生街道中导航避障,甚至帮助用户‘阅读’书本文字并朗读内容,这款眼镜都能顺利完成。目前,这些功能已在这款眼镜中预装。”
作为AI终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智能眼镜已成为国内外众多企业争相入局的赛道。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234万台,预计今年有望达到550万台,同比增长135%。
“AI眼镜行业一直存在减重、续航、显示三者无法兼顾的难点,展现力、续航力、佩戴性成为当前‘不可能三角’。未来三到五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迭代平衡三者,持续推进‘不可能三角’统一。”祝铭明说。
开放日上,祝铭明展示了一款即将推出的新品胶囊电池,以解决智能眼镜的续航问题。这款胶囊电池可直接磁吸在镜架上,为Rokid智能眼镜供电。记者现场佩戴搭载了胶囊电池的智能眼镜,发现并无压耳的不适感,且智能眼镜的续航能力达到了原始电量的三倍左右。
为了完成年内规模化交付,Rokid团队已开启最后冲刺。软件端,原本需要戒指支持的提词器,已实现自动识别语音进行翻页,还支持翻译多种语言,而支付、实时导航等核心功能也已完成最终调试;硬件端,工厂24小时轮班生产,确保首批用户拿到“无限接近量产版”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