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成) 摄影的本质是什么?是记录、分享和表达。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种需求同样强烈。虽然感知维度不同,但摄影考验的是对周围环境的思考、捕捉和触动。

近日,区盲人协会策划了一场非视觉摄影采风活动,一群怀揣艺术热情的视障朋友在助残志愿者的陪伴下走进良渚博物院和瓶窑老街,用触觉、听觉、记忆与心灵作为镜头,开启一场探索影像表达新维度的旅程。

在良渚博物院,大家触摸到五千年文明的回响。馆内环境声、讲解员的叙述、同伴的交流,甚至空气流动的声音,都成为构建空间想象和感知历史氛围的背景音。

指尖成为“镜头”,视障朋友们轻抚器物的轮廓与纹路,感受来自五千年前的温度与质感,每一道刻痕、每一处弧度,都在他们心中勾勒出具体的“画面”。

在助残志愿者的协助下,杨先生轻轻触碰拍摄键,依靠微弱的光感完成摄影创作。“以前视力还好些的时候,我很爱拍摄,后面慢慢就不拍了,今天有机会重拾曾经的爱好,真的非常开心!”杨先生说。

“这次采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用触觉、听觉去‘构图’,一件文物经过讲解员和志愿者的讲述,它的形状大小、角度边缘都会立刻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强烈的意象。”完成拍摄的一位视障朋友说。

离开良渚博物馆,大家又来到瓶窑老街参观采风。“在瓶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展示电影放映机、老胶片的展厅,这些展品都非常有年代感。浏览了一圈,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电影放映器材是最可爱的,在助残志愿者的帮助下,我拍摄下来,留作纪念。”孙女士分享道。

这次采风不仅是一次“非视觉摄影”创作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共鸣与赋能。视障朋友们用非凡的感知力,证明摄影的边界可以被无限拓展。



分享: